當前位置 >> 政務要聞

重讀天心閣

發佈時間:2024-12-06 09:31:58

文  田凱頻

第一次去天心閣,記不清是哪年哪月,該是四十多年前的某個星期天。那時在岳麓山下一所學校讀書。同行必定還有某個同鄉,或某個同學。不論與誰,那回只是遊遊走走,留下的印像是古建築的磚墻,樓閣,甕城,匾額楹聯。

十月最後一日,天色出奇的好,陽光照耀,空氣爽朗,天隨性的蘭,有一絲風,只拂面,不透衣,暖而不熱,涼卻不冷,一切符合秋天的規矩。

天心閣在天心閣公園內。確切説,天心閣公園依天心閣而建。從北門進園,門額上“天心閣”三個大字,顏家龍先生書,比他平時的書寫更緊湊,飽滿,顯得厚重,深刻。門聯“湘流北去;岳色南來。”為史學家周谷城先生撰書,取意湘江洶湧澎湃流向洞庭湖,南嶽橫亙連綿從南方來,大氣,雄渾。匾額和門聯都鎏金,格外古樸,悠遠,雖不順光,照樣奪目。

園內空曠,時值深秋,依然綠肥紅瘦。相當年歲的男女在此休閒健身,有在亭臺聊天對弈,有在廊道拉琴唱曲,有在樹下打拳舞劍,不輸年歲的大媽們彩服濃粧,成群的在各自的“領地”跳廣場舞、旗袍走秀……各樂其中。

取道倫鑒池,沿熏風亭,過崇烈門牌樓,順著如魚背一樣的山嶺拾級直上,登上古城墻,平行一段,便到天心閣。進入城墻區,要購門票,市民非必要無需入內,時辰尚早,遊人稀少,完全幽靜。恰好可以從其一二,細緻觀賞,認真品讀。

長沙古城東南隅的伏龍山,地脈平地隆起,地勢高聳雄峻,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的靈臺。西漢初年,吳芮封長沙王,夯築土城。至明初,“壘址以石,上下完固”。清順治十一年,洪承疇拆諸藩王府之墻磚,盡數用以修築城垣,使其增高加厚,高33米。此後再續建,設窩鋪、更柵,增修城樓、炮臺、垛口,築有內外城,外城分南北二甕城,甕城設炮洞。

天心閣坐落在伏龍山巔的城墻上,閣為三層,高15米,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原名“天星閣”,其名源於“星野”之説,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星相家認為上應天心,為文運昌隆之祥兆,於是更名“天心閣”。

幾百年裏,屢遭戰亂,幾經廢興,明洪武、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年間多次修葺、改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天心閣,並遷來城南書院建與山腳。從風水學上説,山脈是龍骨,從北門到天心閣,一嶺朝上,形似龍脊,如同一條伏在地上的龍,龍首就在天心閣,有抬頭騰飛之勢。龍脈與人脈是連在一起的,故有“虎踞龍盤”“藏龍臥虎”之説。古人把天心閣、城南書院建在這裡,有專門的講究,上頂天星,下坐龍脈,凝聚天地靈氣,孕育優秀人才,順乎天而應乎人。

從此,天心古閣與城南書院作為相對應的文化勝地,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二神,以護佑長沙文運昌盛。舊時書生學子皆來頂禮膜拜,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賦。

伏龍山為長沙古城至高,地勢險要,據此而挾全城,攻守必爭。歷史上這裡發生過諸多戰事,天心閣和長沙古城一樣,經歷了歲月的滄桑,經受過戰火的災難,一起興衰,一起榮辱。明末清初,張獻忠曾破墻而入,部分城垣毀壞。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圍攻長沙,城閣再浴戰火。辛亥以後,破城墻築公路,險遭全部拆毀。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全城一片焦土,閣樓蕩然無存。

現今的閣樓1983年重建,倣木結構,栗瓦飛檐,朱梁畫棟,主副三閣,間以長廊連結,整個閣體呈弧狀分佈。來到北山門,門為圓拱,頂部鑲嵌“雄鎮”石刻匾額,意為堅強地鎮守。出自蘇軾 《奏乞封太白山神狀》:“伏見當府郿縣太白山,雄鎮一方,載在祀典。”兩邊對聯“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現代詞學開拓者奠基人夏承燾先生撰書。

北附閣檐下高挂“北拱”,取意古代拱極樓在北。額匾舒同書:“麓屏聳翠”。二柱挂何澤翰先生書長聯:“溯史跡以興懷,劇憐馬氏園荒,定王臺圮,卻幸賈生有賦,杜老留詩,奕世慕餘風,不朽宏篇張楚望;登城樓而極目,最愛桔洲浮綠,岳麓送青,更添大廈摩空,長橋跨浪,清時多勝事,重新古閣壯星沙。”

從北附閣進主閣,磚墻嵌有湖南學政李汪度《重修天心閣記》石碑:“城東南隅,地脈隆起,崇墉跨其首……岡形衍迤,遙與岳麓對,上建天心、文昌二閣,以振其勢。後乃額天心於文昌而省其一焉。”記載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城南書院和天心閣,合二為一的盛況。

主閣正廳門柱上挂著清朝進士黃兆枚對聯:“四面雲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廳內立文昌帝君金身塑像,正襟危坐,雙手執笏板于胸前,溫文端莊,雍容儒雅。左側為魁星神塑像,左手持墨鬥,右手執硃筆,青面獠牙,面目猙獰,左足後抬托起大鬥,右腳則穩穩地踏在一鰲頭上。兩尊神像,象徵“文運昌盛,獨佔鰲頭。”

二樓東向門楹一副顏體對聯:“豈天下已安時,看煙火萬家,敢忘卻屈大夫九歌賈太傅三策;此城南最高處,更樓臺百尺,好管領卅六灣風月七二峰雲嵐。清進士陳繼訓撰,著名女書法家周昭怡先生所書,端莊大氣,豪放遒勁,灑脫自若。我特別鍾愛周先生的書法,剛正堅韌,雄健秀韻,豐滿古拙。

登上三樓,腳下蔥蘢蒼翠,放眼遠眺,岳麓山巍峨對峙,岳麓書院遙相呼應,橘子洲伏洑臥波,湘江波瀾壯闊。峰巒連綿如黛,天空雲卷雲舒,讓人神清氣爽,寵辱皆忘。

出南山門,順一條直且陡的臺階而下,繞到伏龍山腳,回望天心閣,閣樓聳立山頂,形如龍首,檐牙高啄,恰似龍角,淩空欲飛,氣勢雄偉。

天心閣建築佈局與內飾陳設極為講究,完全對稱。主閣兩側為南北附閣,南北山門。所有閣樓門柱的楹聯、匾額,左右對稱,前後呼應。主閣一樓懸匾,前為“湖湘勝境”,後為周谷城書“荊楚名區”。二樓西向呂驥書“涵江攬岳”,東向楚圖南書“拔地擎天”。南附閣“南屏”對應北附閣匾額“北拱”。北附閣匾額“麓屏聳翠”對應南附閣“沙水澄心”。再往外,北山門外匾額“雄鎮”呼,南山門外“壯觀”應。南山門內匾額的“遠眺望”與北山門內“居高明”相輔相成。遊廊據説原有匾額兩塊,一為“攬月”,一為“停雲”,也是對仗的。“攬月”為袁公亮書,動亂間遺失。

“登天心閣而知古長沙”,天心閣是長沙城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和名符其實的地標建築,經歷了歲月的變遷,見證了古城的興衰。一磚一瓦,一柱一梁,刻印著湖湘人共同的記憶。站立高高的城墻上,可以觸摸長沙歷史的滄桑,可以感受湖湘文化的厚重。“上摩千仞,下瞰萬家,敢向天心擎砥柱;名士登臨,騷人吟咏,長留文氣壯瀟湘。”“身登高閣三千丈;心繫長沙百萬家。”“四面雲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歷代有多少吟誦天心閣的詩文不得而知,僅懸挂的楹聯數不勝數,兼有觀景抒情,借物言志。聯筆下浸染著仁心民情,世間煙火,民生疾苦,鐫刻著仁人志士心繫天下、氣壯山河的家國情懷,凝聚著湖湘人兼收並蓄、敢為人先的奮發精神。

天星文運,龍脈人才,所謂的風水之説,多少有點玄妙。然而,精神的傳承,文化的引領,卻是實在的。佇立天心閣上,自然會想到一些人,一些事,屈原,賈誼,周敦頤,朱熹,張栻,王夫之,魏源,黃興,蔡鍔……一個社會必須有精神文化來指引,這些人凝聚的湖湘文化和精神,哺育一代代的湖南人。他們窮則思變,奮發圖強,達濟天下,心繫社稷。他們有著“天地之性人為貴”,“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的民本思想,有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饑”的憂患情懷,有著“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英雄氣概,有著“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勇士血性,有著“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的清廉風骨,有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淡泊境界,有著“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以生而多言,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的捨身精神。他們的思想和精神,天心可鑒,熠熠生輝。

2024年11月9日 于長沙

來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