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 丹 文並攝
“舞”力全開。12月4日至5日,一場頂級舞蹈盛宴在瀋陽盛京大劇院上演。“繁花競放”2024中國舞蹈“荷花獎”巡演(瀋陽站)狂掀舞蹈風暴,不僅本地觀眾紛至遝來,更吸引了北京、江蘇、黑龍江等外省市舞迷專程觀演。15個參演的原創舞蹈中,我省作品就佔了5個。觀眾席雷鳴般的掌聲,舞者謝幕時奪眶而出的淚水,見面會堪比“追星”的熱烈場面,都展現了“荷花獎”作品與觀眾的雙向奔赴以及優秀舞者的巨大吸引力。遼寧舞蹈作品靠什麼出彩、圈粉?值得思考。
滿滿遼寧風
散樂圖、簪花仕女聯袂霸屏
兩晚的演出,遼寧作品均打“頭陣”。鼓笙合鳴,裙袖翩翩……一幅遼墓壁畫徐徐展開。瀋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帶來的《散樂圖》在4日晚巡演中首個亮相。該作品以遼墓壁畫為創作基底,在深入挖掘遼代樂舞文化的基礎上,生動再現了古壁畫中歌舞繁盛的場景與民俗文化,填補了遼代樂舞創作領域的空白。5日晚第一個出場的《簪花仕女》由瀋陽演藝集團(瀋陽歌舞團)創排。花開似錦,麗人如畫,曲終之際演員們定格在舞臺上,幻化為傳世名畫。該作品編創靈感來源於現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的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用中國漢唐古典舞的舞蹈語言,跳“活”了塵封于歷史中的燦爛文化。
遼寧省舞協副主席劉思展表示,近年來,全省舞蹈工作者堅持從地域歷史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通過舞蹈形式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同時也在經典古籍、傳世文物、詩詞歌賦等優秀傳統文化裏探源,以其作為創作的內核,這正是我省古典舞作品在“荷花獎”舞臺上大放異彩的密碼,讓人們在體會文物之美的同時,感受遼寧地域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傳統文化為中國舞蹈創作注入了不竭源泉,本次巡演中“纖塵不染”篇章的作品均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營造出獨特的現代審美和美學意蘊,以舞蹈表達出對古韻之美的探尋。盡顯西域風情的《鉛華·滿壁》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其復現了龜茲樂舞壁畫,以S形和三道彎的動作語言和動靜造型的切換展現石窟壁畫中的舞伎形象。主演之一、新疆藝術學院學生伊力哈木·賽麥提為記者講解起身上服裝顏色、紋路的寓意時,充滿自豪,他説:“參加‘荷花獎’巡演很激動,希望通過表演將家鄉的非遺文化介紹給遼寧的觀眾。”
為時代而舞
15個佳作“荷”韻留香
“荷”韻留香。2024中國舞蹈“荷花獎”巡演(瀋陽站)由中國舞蹈家協會、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主辦,匯聚了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當代舞和現代舞等15個全國頂尖舞蹈佳作。
《塑骨》中對油紙傘制傘工序的刻畫,以及對巴蜀守藝人堅守精神的致敬;《蝸牛》中以圓桶為“形”、以身體為引,對小人物奮鬥風采的描摹;《走進光裏》充滿力量的律動,對生命之美的塑造;《冰淩花》中以冰淩花為意象,對東北人頑強不屈性格的展現;《天鵝湖》中舞者用蛻變的身體揮舞翅膀,對追夢之旅的生動再現……迥異的舞蹈語言與樣式將舞蹈之美的多樣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中,遼寧多部作品立足新時代文藝創作主題,體現出當代舞蹈創作的時代意義。《生命演奏家》呈現了芭蕾舞、現當代舞、街舞3個舞種的碰撞,體現了藝術融合之美,給予觀眾全新的視覺衝擊。《星星的孩子》則記錄了自閉症兒童不一樣的世界。
精彩紛呈的舞臺畫卷,傳遞出舞蹈人回望傳統、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的人文觀照。觀眾們掌聲和喝彩聲不斷,是對中國舞蹈“荷花獎”優秀作品的高度認可。謝幕過後,排起長隊,與來不及卸粧的演員們見面合影。長隊中不乏拎著行李箱從外地專程而來的舞迷,一名觀看首場演出的觀眾表示,雖然奔波辛苦,但非常值得。
守正創新、共鳴性強的佳作是舞蹈“破圈”的根本。遼寧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回寶昆認為,這次巡演的火爆説明瞭觀眾整體審美力的提升。觀眾對舞蹈藝術的高層次需求,也會激發舞蹈作品品質水準的持續提升。劉思展表示,省舞協將帶領舞蹈工作者不斷挖掘歷史文化中的精華,融合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結合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持續創排更多“遼派”舞蹈精品,為振興賦能助力。
來源:遼寧日報
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