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四川線上記者 寧寧 郝飛
3月19日至20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導、四川省人工智慧産業鏈鏈長辦公室(四川省科學技術廳)主辦的“‘開啟大模型·遇見機器人’2025四川省人工智慧産業鏈産品發佈會”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舉行。這也是四川舉行的首個“15+N”重點産業鏈産品發佈會。
這場人工智慧産品“大秀”座無虛席,甚至座位間的通道也擠滿了觀眾。臺上,主角“四川造”智慧機器人和大模型産品天團輪番登場,共同奏響了一支人工智慧交響曲。天團帶來哪些驚喜?記者在現場尋找答案。
天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大家好,我是本次發佈會的主持人‘夸父’。”大會一開始,天團“頂流”之一“夸父”人形機器人打起頭陣,毫不怯場。
底氣源自實力。它來自綿陽樂聚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擁有智慧化與多任務處理能力,已在導購、工廠中落地商業化應用。“今後,我將在特種、工廠、醫療等特定領域,面向惡劣條件、危險場景進行作業,未來還將全面進入家庭等民生領域,滿足高品質生活需求。”言語中,“夸父”主持自如,信心十足。
“夸父”的亮相,拉開了一大批智慧機器人登臺的序幕。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大聖人形機器人是個“急性子”,直接跑上臺,步伐穩健,動作流暢。企業産品經理郭軍軍介紹,“大聖”身高1米7,體重60公斤,堪稱現代版的“齊天大聖”。“想散步、要拉貨都不在話下,遇到火災,還能秒變‘消防員’,衝進火場毫不含糊,技能點拉滿。”
當下,“大聖”已在四川長虹通過了應用驗證。穩定行走、快速奔跑之外,它甚至能完成靈巧操作,成為工業製造、科學教育、家庭看護等場景的有力“助手”。
單個登臺太寂寞,機器人圈“TWINS”也組合來了。
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發佈T系列人形機器人,代表了精準與力量。
“Tina有著‘心靈捕手’之稱,通過借助無線網路的大上行等能力及AIR RAN的靈活算力,實現了機器人‘邊腦’實時賦能,展示了高度的交互性和智慧性。”臺上,企業運營總監顏進發出命令,Tina聽罷,心領神會地拿取紙巾、餅乾等物品,再遞給他,穩當又精準。
T1 Pro則是“大力士”,現場使出“殺手锏”——輕鬆舉起100公斤重的杠鈴,伸展四肢做廣播體操,靈活得宛如人體。“之所以有極強的運動能力,是因為它高度模擬人體骨骼結構,全身具有71個、接近實際人體三分之一的自由度。”顏進説,這能讓關節活動範圍增大,雙腿極限負重深蹲還可達145kg,未來能更好地適應未來醫療健康、家居養老等消費者端應用場景。
你方唱罷我登場。“鋼鐵狼群”智慧機器犬既能扛物資、跑遠路,又能作為警用犬網槍捕人;腦控康復外骨骼機器人輔助截癱患者站立行走;協作機器人誤差小于0.02毫米,既能造精密零件,也能給你泡碗蓋碗茶……智慧機器人天團既説又做,全方位形象展示了機器人在步態控制、語言交互、輔助站立行走、參與人類日常生活場景等方面的能力,讓現場觀眾連連抓拍。
再看大模型産品。明途數字人的性子也不慢,現場説幹就幹,採集數據,為科技廳廳長即時製作數字人。“數字人廳長”剛剛出爐,就喊話科學家、企業家來川創新創業,在這裡築夢起航。
成都潛在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發佈行者AI多模態大模型。簡單來説,對於廣大的普通用戶,可看作一款引領潮流的多模態內容生成引擎。
這如何理解?現場,“行者AI”信手拈來,將一首傳統的青城山下白素貞歌曲,改編成賽博朋克風,配合燈光,燃爆現場。“我們創新性融合了自然語言理解、音樂風格遷移與跨模態創作能力。”企業負責人説,只需輕輕一點,AI就能在實時完成從歌詞創作、旋律適配到編曲合成的全過程,讓每個人都能成為靈感四溢的“行者”。
當前,“行者AI”已應用在教育等領域,走進了成都等地的中學。
大模型天團成員還包括:四川首個基座大模型-諸葛模型公開發佈, 電商零售垂類大模型曉模型、“華西黌醫”醫學大模型、銀海“聞語”行業大模型……它們突出展現了大模型在醫療、養老、製造、智慧家電、智慧城市、政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揭示藏在代碼裏的生活點滴。
“鏈動”産業整體發展
天團為何要集體“出道”?現場,記者從多方尋找答案。
當前,四川將人工智慧作為重點推進的“15+N”産業鏈之一,基本構建起覆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人工智慧産業創新發展體系。
“一些産業鏈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如競爭力不足、資源整合待加強、人才和平臺不足等在人工智慧産業也存在。”與會者坦言。
為此,包括人工智慧産業在內,四川正在著力構建“鏈長+副鏈長+&&部門+主要承載地+協同發展地”為架構的協同推進機制,全力推動重點産業鏈建圈強鏈。
具體如何推動?會上可窺一二。
政策提供支撐。天團正式亮相之前,大會現場發佈《四川省促進人工智慧産業鏈發展若干政策》,計劃3年投入12個億,打造人工智慧發展環境,為企業提供專業管用、高度匹配的政策工具包。
項目成為抓手。緊接著,一批人工智慧産業鏈重大項目進行集中簽約,涵蓋産業鏈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簽約方有地方、企業,也有高校、科研院所,落地除了成都、綿陽,還有南充、內江、瀘州、德陽等地。
與會者説,出政策、簽項目、集中發佈産品,一系列動作的目的是要把産業鏈協同推進機制落到實處,加強資源整合,“鏈動”産業鏈上各方整體向前。
市場也有呼聲。“當前,大眾和市場渴望看到標桿性人工智慧産品。”與會者説,就四川而言,其實並不缺標桿性人工智慧産品,但目前整體顯示度還不夠高,不被大眾和市場熟知。因此讓“四川造”人工智慧産品天團集體亮相,走到公眾面前很有必要。
本次大會的一大特點是打造AI場景展示空間,面向會場之外的更多觀眾開放,讓大眾有機會近距離參觀、了解“四川造”人工智慧産品。“不僅能滿足大家對人工智慧的好奇心,説不定還能孕育更多的創新可能。”
在四川華鯤振宇智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川藏代表處解決方案副總監王譽卓看來,本次大會猶如一場行業“頭腦風暴”。不少無人機、精密電機等下游企業找到這家軟體公司的展臺來,討論業務,謀求進一步合作。
“我們目前解決了本地部署難題,這次展示讓各大用戶知道有這樣的技術。只有解決了終端用戶,有越多人和場景去使用技術,行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王譽卓説。
記者注意到,本次大會上發佈的人工智慧産品遠非完美,比如“大聖”跑不過“飛人”博爾特,機器犬會被踹倒……面向未來發展,大會現場的專家點評提供了一些思路。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所長巫彤寧指出,四川是傳統製造業大省,針對人工智慧賦能製造業發展,未來還有進步空間。同時,四川也有不少“國之重器”。“賦能重器研發,未來軍民融合領域還有許多試驗田。”
認知智慧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士進以大模型為例,認為這是一個大賽道,關鍵要找準切口。“大模型是年輕人創新創業扎堆的行業,因此四川要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持續加強大模型的研發和應用,並與企業場景結合起來。”他還建議,要進一步加強産業鏈合作,把産業鏈數據匯集起來,促進底層能力提升,為未來技術突破創造條件。
來源:四川線上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