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四川線上記者 江蕓涵
3月19日,四川省基礎教育“網鏈共用計劃”正式啟動。全省組建25個義務教育教學聯盟和10個普通高中教學聯盟,130所優質中小學校將作為“主播學校”持續輸出優質教育資源,並通過“網鏈”覆蓋全省所有普通高中和義務教育學區中心校。
為什麼要實施“網鏈共用計劃”?從“四川雲教”到“網鏈共用計劃”,有哪些變化?如何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實辦好?帶著這些問題,四川線上記者採訪了教育界相關人士和學校代表。
打破地域限制,滿足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哲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推進,教育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愈發凸顯。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辦強辦優基礎教育是關鍵。通過實施“網鏈共用計劃”,能打破地域限制,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每一所學校,讓孩子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共用優質教育資源。
今年,省委、省政府將“推動基礎教育優質資源下沉和遠端共用”列為全省30件民生實事之一,在羅哲看來,這是回應老百姓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訴求。“網鏈共用計劃”不僅是縮小教育差距的重要舉措,更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四川在基礎教育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較為突出。聚焦優質均衡、回應群眾關切,依託“四川雲教”,遴選優質學校,打造AI助教……推動“基礎教育優質資源下沉和遠端共用”項目落地的“網鏈共用計劃”應運而生。
全覆蓋、全共用,“AI助教”賦能教師
2019年,四川創新構建“四川雲教”新型遠端教育教學模式,將省內優質學校與民族地區、偏遠薄弱地區學校連結成為“全學段、多模式、高品質、廣受益”的遠端教育聯盟,至今已惠及師生50萬餘人,極大地拓展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從“各自突圍”到“全域聯動”,“網鏈共用計劃”全面拓展升級“四川雲教”,輻射範圍更廣、應用程度更深、平臺能力更強。
義務教育25個教學聯盟,30所學區中心校輻射全域;普通高中10個教學聯盟,30所領軍學校引領覆蓋所有高中。這意味著,全省所有義務教育學區和普通高中將接入“網鏈”,不論是在民族地區,還是在邊遠山區,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讓優質資源被更多學校使用,“網鏈共用計劃”支援“鏈內學校實時直播,鏈外學校隨時點播”。換言之,“組織安排”的鏈內學校可以跨鏈去提供資源或獲取資源,不受限制。此外,教學聯盟共用課程資源、共同開展教研和教學品質監測,整體提升辦學品質。
響應“人工智慧+教育”國家戰略,“網鏈共用計劃”將融合數字技術,攜手人工智慧,打造方便、好用的“四川AI助教”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平臺擁有覆蓋全學段、全學科課堂教學的龐大資源庫,供全省教師免費使用。以教師備授課為核心場景,推出教師教學助手,通過與人工智慧大模型的對話式、生成式交互,智慧生成教學教案、教學課件、作業設計等。”
“網鏈”為橋共建共用,激活協同發展之力
“四川雲教”綿陽中學網路課堂直播資源,已惠及全省20余所高中萬餘名學生。“‘網鏈共用’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通過機制創新激發教育系統的‘鏈式反應’。”在綿陽中學黨委書記魏東看來,聯盟學校應構建管理互通、師資共培、教研互聯、課程共建、教研一體、課題攻關、師生遊學的融合網路,深化跨區域、校際合作。
成都師範附屬小學黨委書記黃敏潔表示,作為“網鏈共用計劃”的領軍學校,學校將與引領校、學區中心校共建“種子教師聯合體”,實施課程共建、教研共商、師資共育,通過“流動教研站”推動經驗遷移,形成可複製的校本化發展方案,提升優質學區中心校的自主造血能力,將對口幫扶轉化為系統賦能。
作為網點學校,瀘定縣第二中學校長高金石希望借力“網鏈共用計劃”,開啟教育新篇章。學校將開展好教研工作,以“網鏈共用計劃”為陣地,組織教師觀摩學習直播(或錄播)課堂的數字教育資源,通過觀摩交流、撰寫觀後感、課堂教學設計反思等形式讓每一位教師能在觀摩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網鏈共用計劃”是一項系統工程,最終檢驗項目成功與否的核心標準是實施效果。羅哲建議,完善工作機制,從硬體保障到軟體支撐,整體推動“網鏈共用計劃”落地實施,真正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來源:四川線上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