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四川資訊

聚焦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這場大會呈現哪些新趨勢?

發佈時間:2025-03-21 16:07:27

四川線上記者 行曉藝 

“掃臉”後幾十秒,就能生成實時情緒分析報告;戴上智慧腦機介面設備,就能對自閉症譜係兒童的個性化訓練進行數字化干預……3月19日,第二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創新發展大會在自貢開幕,會場外展區“科技范兒”滿滿。

會場內同樣熱鬧。研討會上,國內外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聚焦數字化賦能社會治理、殘疾人心理服務模式創新、家校社協同等主題建言獻策。

近年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熱度持續攀升。這場大會,呈現哪些新趨勢新動向?

趨勢一:

技術支撐,“人工智慧+”守護“心”健康 

“一二三四、田地、田鼠……”在四川必可明科技有限公司展臺前,有諮詢者戴著“長滿”多個光纖探頭的帽子,根據螢幕上的指示組詞,儀器上就實時出現大腦皮層的血氧活動走勢。該公司市場銷售總監秦聰介紹,儀器使用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結合圖像重建演算法,呈現大腦的功能狀態。“儀器能輔助診斷精神心理疾病,心理亞健康篩查,還能進行病程判斷、治療方案效果評價等,輔助醫生精準診療。”

“DeepSeek、AI陪診、多模態數據等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重要。”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張春祥説,心理問題不像其他疾病能一眼看到,以技術賦能腦電、心率、表情、眼動等醫學數據的處理,能及時掌握目標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到提前發現、提前干預,也讓診療更精準。

科技助殘也是一大亮點。在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的展臺上,一個倣生手引起記者的關注。“這是一款基於腦機介面技術設計的智慧倣生手。”該展臺的工作人員展示道,這款機器人可以通過檢測佩戴者的神經電和肌肉電信號,識別佩戴者的運動意圖,進行握、捏、提等日常動作。“像控制自己的手一樣自然。”

“借助科技,幫助殘疾人群體實現心力的重構,從而達到身心與社會共融。”中國助殘志願者協會會長呂世明提出,要打造AI心理服務機器人,通過精準分析求助者的情緒狀態,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服務;使用智慧傾訴平臺、VR技術等,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各類無障礙功能。

自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李剛表示,作為全國首批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自貢要推動“一老一小”心理健康治理數字化轉型,研發“心理陪伴”機器人;本地化部署DeepSeek等人工智慧大模型,深度挖掘AI大模型在篩查干預效率、心理治療服務品質、隨訪與全週期健康管理質效等方面的潛力。

趨勢二:

形成合力,多方聯動創新合作模式

當天,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自貢市人民政府、西南醫科大學達成合作,將共建精神衛生學院,打造教學、科研、臨床、社會服務一體化平臺。

“我們探索‘醫教協同、校地共建’的新型合作模式,進一步整合政府、醫院、高校、企業、社會組織優質資源,形成‘教育-科研-服務-政策’的良性迴圈。”李剛稱,針對老齡化、留守兒童心理等自貢社會心理問題實際,依託學院進行研究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落地的AI診療工具、心理評估系統或社區服務模式,形成多人群定制化“預防-干預-康復”的全鏈條服務。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更多關注源頭髮力、主動預防、系統解決,多方協同推進,形成合力是關鍵。”張春祥説,因此,要發揮醫科院校及相關醫療機構的作用,下沉到家庭、社區,構建“家-校-醫-社”聯動協同模式;通過強化城市醫療與教育資源的聯動,培養高素質精神醫學專業人才,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和可及性。

一些與會者提出,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也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記者從會上得到一組數據:目前全國有近400所高校有社會工作專業,近2萬個專業服務機構和近200萬專業社會工作者。

“這是一支宏大的專業力量。”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陳存根認為,一方面要重視對廣大心理工作者進行社會工作專業技術和能力培訓;另外,社會工作者要為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心理服務。例如,為失獨家庭、留守兒童、殘疾人等易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的特殊人群及其家屬提供心理輔導、壓力疏解、家庭關係調適等服務;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則配合專業治療多渠道開展心理支援和情緒疏導、社會融入等服務。

來源:四川線上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