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四川資訊

市州觀察丨南充:施“糧”策 打好糧食生産“首場硬仗”

發佈時間:2025-03-21 16:12:07

四川線上記者 徐浩煊 南充觀察 呂芝姝

近日,儀隴縣雙勝鎮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內,無人機起起落落,對千余畝麥田進行“一噴三防”作業。業主鄭勇旗觀察著麥苗的長勢,“今年我這片小麥的畝産至少800斤。”

自信何來?鄭勇旗説,為了提高單産,本季小麥種植前,自己專門上了“補習班”,“播種的時候,就用上了剛學來的淺旋抗濕精量播種法,減少種子浪費,降低田間濕害。”他指著長勢均勻的麥苗説,“你看這個苗,根好粗壯。”

打好糧食生産“首場仗”,南充多措並舉抓實春耕基礎。在日前召開的2025年南充春耕生産暨糧油産業建圈強鏈建設現場推進會上,不少新技術、好方法向全市推廣。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精細抓好田間管理、嚴把農時播種育苗、全面加強服務保障。

春耕當前,農忙正酣,南充全力開好頭、起好步。

夯實基礎

零散田塊上演“變形記”

“機耕道的標準寬度夠不夠?來量一下。”“耕作層的有效土層厚度達標沒有?也得檢查一下。”3月12日上午,蓬安縣羅家鎮泥巴寺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縣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主任章峰剛剛趕到,就拿著卷尺“檢查作業”。

這片區域原本是散亂分佈的“巴掌田”、撂荒地,準備建成2596畝高標準農田。目前,土地調形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對照章峰手機中的舊照,調整後的田塊變化不小,原本零散的田塊已被整理成排列有序的“翡翠方陣”。

這場田塊的“變形記”,事關周邊群眾的口糧,章峰“檢查作業”時也格外仔細。“工期抓得緊,一天一個樣,品質也得保證,這樣最快3月底就能耕種了。”章峰説。

高標準農田能給糧食生産帶來多大變化?章峰報出一個數據:改造後畝均糧食産量能提高超100斤。也就是説,泥巴寺村的這2596畝高標準農田,改造後將實現每年糧食增産26萬餘斤。

開年以來,蓬安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速度“拉滿”。該縣全年計劃完成新建高標準農田19萬畝,基本完成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試點建設任務。“變形”也在南充全域進行。

2025年,南充全市計劃建設(含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0萬畝以上。“南充屬於淺丘地帶,受地形影響,部分田地零星散亂、耕種不便。建設高標準農田,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推動農機應用,帶動糧食增産。”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統計數據顯示,高標準農田建成投用後,將助力群眾實現畝均增收約300元。

優化供給

農資、農機、農技打好“配合”

“買玉米種子?我推薦‘成單716’、‘正紅325’。”在南充市順慶區川北農資市場,種植戶曾正海走進一間農資店挑選種子,農資經銷商郭小玉熱情推薦。一番詢問後,曾正海決定選擇具備適應性廣、産量高、抗性較強等特點的雜交玉米新品種“成單716”。

隨著全市增産擴面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南充農資産品銷量也連年攀升。據了解,僅川北農資市場一地就備有100多萬斤種子,以供應市轄三區的春耕生産所需。“今年我準備了1萬多斤種子,玉米、水稻、花生、辣椒都有,目前看還是少了。”郭小玉説。

農機方面,南充各地儲備的超8萬台農用機械已陸續完成保養檢修,投入到春耕生産;去年以來全市各地培訓的4000余名農機手也將迎來今年的首次“實操”。“這些學員去年都通過了農機故障診斷與排除、聯合收割機場地駕駛、拖拉機場地駕駛等項目的考試,將為春耕生産提供技術支撐。”南充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羅友明介紹。

農資農機到位,更需要農技打好配合。“最近天氣回暖,但還是要提防倒春寒,溫度一降就要影響發芽,精確控制環境條件‌是穴盤育苗技術的關鍵。”

近日,在南充市嘉陵區雙桂鎮四川凸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大棚內,農技專家肖立指導工人育苗作業。該公司當前培育的7萬餘株南瓜、冬瓜等蔬菜苗,預計3月底就可以移栽。羅友明表示,南充今年將聚焦主要糧油作物精量機播,延續開展丘區高産技術探索田間試驗,強化田間指導、推廣高效栽培技術,確保小麥、玉米、大豆等關鍵農作物穩産增産。

科技賦能

智慧農業助力春耕“加速度”

一排排立體迴圈智慧育秧苗床整齊排列,一株株秧苗井然有序地“站”在苗床裏。在苗床軸輪的帶動下,秧苗勻速上下移動,均勻接受光照和水霧……在儀隴縣四川德懋農發集團育苗中心,1.5萬畝水稻的育苗訂單正在有序推進。中心負責人王峻峰介紹,預計本月底前,育苗規模將滿足3萬畝水稻的種植需要。

在西充縣,130台(套)機械設備陸續通過縣農業農村局打造的“西充農服”微信小程式,接入智慧終端監測定位系統。“今年春耕起,農機的作業狀態、作業軌跡、作業品質、作業面積等資訊,都將匯聚‘雲端’,實現高效調度。”西充縣委農辦專職副主任陳志川介紹,下一步,該縣還將對農資供應、耕種防收、産加銷等內容進行整合,通過智慧平臺賦能社會化服務。

以智慧育苗、全流程雲調度為基礎,今年南充將結合丘區實際,加大智慧農業推廣力度。

羅友明以智慧育苗為例介紹説,與傳統的育苗方式相比,智慧育秧能使種子的成苗時間縮短7至10天,種苗成活率提高至95%,“最顯著的優勢就是苗壯整齊、産量提升,能為農戶降低至少三成的生産成本。”

“這些措施,根本目的還是要走好糧食增産路,不斷改善耕作條件、提高土地産出能力,提升種植和管理技術等,以提高單産。”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春耕是全年糧食生産“首場硬仗”,南充將從育秧階段起,主攻良田、良機、良種、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以科技到田推動大面積單産提升。

來源:四川線上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