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四川線上記者 趙榮昌 瀘州觀察 周夢穎
3月20日,站在瀘州市瀘縣玉蟾街道玉蟾村園之源農家樂的小院裏看著盛開的油菜花,瀘州市瀘縣綠之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龍洪烽暢想著下一步打算:“今年收成後,要對農機進行更新換代。”
龍洪烽團隊管理的田地。
今年是龍洪烽返鄉創業的第9個年頭。如今,他帶領著8個人的團隊,管理著2400畝土地,每年可為當地解決就業3000余人次。
“一路走來一路學,簡直經歷了蛻變。”帶著記者在田裏逛了一圈後,龍洪烽打開了“話匣子”。
9年前,上班途中的龍洪烽看到農民頂著大太陽在地裏勞作。“那時候我在想,能不能找到新的農業發展方式,讓務農不再那麼辛苦。”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的他,第一次萌生了回鄉幹農業的想法。
有了這個念頭,龍洪烽開始琢磨著如何在家鄉創業。他先把自己對産業的發展前景、計劃、成本、收益等條件列出來,再一一找到自己中意的三個大學同學進行合作溝通。沒想到,四個“80後”年輕人一拍即合,當下每人籌備了5萬元資金,註冊了瀘縣綠之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風風火火地在玉蟾村拿下了128畝地開始了創業。
“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農作物對季節、濕度、水分要求都高,稍不留神就要影響收成。”他説,從耕田、育秧到機械化操作,每一步都要學。
以第一次用機械插秧為例,龍洪烽發現,機械化提高了效率,但並不像人們手動插秧那樣橫平豎直,縱橫交錯。很多村民便提出質疑,這種歪扭著插的秧苗肯定長不好,今年的收成肯定不行。
龍洪烽駕駛著機械作業。
面對質疑,龍洪烽並沒有過多回應。沒想到,7天后秧苗返活的情況帶給周圍的村民不小的震撼,全部成活。當年秋收時分,更是增收了10%。
龍洪烽帶著夥伴們一邊幹,一邊總結經驗,將致富的方法同大家分享。
“有種蟲叫‘雷火蟲’,它禍害莊稼的時候,葉子成火烤的狀態,莖上有紅色的絲絲。”龍洪烽回憶,有一天村民請他過去看情況,説田裏有一大片水稻不行了。龍洪烽到了現場,拍了照就回家查資料、詢問專業人士,才明白是水稻赤斑沫蟬引起的蟲害病。
“這個蟲很聰明,它要逃跑,對角線就是它的逃跑方向,噴藥的時候要噴受害區域的對角線,逃過來正好就能沾到藥劑。”根據專業指導,龍洪烽背著噴霧器帶著村民在田裏噴灑驅蟲藥。
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陸續種植了紅油菜頭、新品種水稻等。
“去年在他們的帶動下種紅油菜頭,賣了2000多元。平時種水稻也來麻煩他們,幾個年輕人多熱心地幫我們的忙,解決了不少問題。”玉蟾村村民遊元瓊高興地説。
目前,龍洪烽和團隊已在瀘縣玉蟾街道、福集鎮、海潮鎮等租賃了2400余畝土地,用於種植油菜和水稻,很多村民都稱其為新時代的助農“鄉賢”。
專合社的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加入,由最初的4人,變為現在的8人。去年新招納的兩名大學生很快獲得了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培訓合格證書,成為了正式的無人機飛手。
目前,專合社擁有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無人機、烘乾機等器械近百台。這些農機設備可輻射三個鎮(街道)4萬—5萬畝土地,在生産過程中基本實現“中稻、再生稻”耕、種、防、收、烘乾全程機械化,節約人工成本600元/畝。
來源:四川線上
主辦: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