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博物館無障礙服務提供“中國方案”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博物館協會共同發起的“全民博物館:在無障礙和包容性方面的創新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入選案例名單公佈,陜西兩家博物館入選——
為全球博物館無障礙服務提供“中國方案”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教育共用的重要平臺,肩負著為所有訪客提供平等參觀、學習機會的責任。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何運用新技術為不同群體構建高效且適宜的觀展環境,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成為重要挑戰。
近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博物館協會共同發起的“全民博物館:在無障礙和包容性方面的創新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入選案例名單公佈,陜西歷史博物館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功入選,為全球博物館無障礙服務提供了“中國方案”。
文化無障礙 群眾共用
打開陜歷博官網便能了解到無障礙參觀服務指南,點擊進入“陜博微光”欄目就能體驗有聲博物館……近年來,陜歷博進一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積極推廣無障礙理念,努力打造無障礙參觀環境。
自開放以來,陜歷博秦漢館以打造全方位無障礙參觀環境為目標,將無障礙理念貫穿于場館設計、展覽佈置和參觀服務的每一個環節,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平等地享受博物館的文化資源。
進入陜歷博秦漢館,寬闊的步道兩旁便是無障礙專屬入館通道。館內提供了多條無障礙參觀路線,特別設計的觀展動線突破傳統佈局,通過緩坡銜接、平臺緩衝及高度適當的展櫃、站牌,為輪椅使用者與兒童構建了安全流暢的參觀環境。
“技與美”展廳內,左側展墻上有盲文介紹,右側有給聽障人士提供的手語視頻講解。博山爐展示區有許多不同的香料,讓遊客能夠充分調動嗅覺,感受香薰的魅力。
“在這個展廳,我們設置有許多運用多感官體驗的展項裝置,讓遊客沉浸式感受文物的魅力。”陜歷博秦漢館業務管理科副科長郭瑋璐説。
真正的無障礙不僅要消除陳列和設施上的障礙,更要消除心理和情感上的隔閡,讓特殊人群感受到尊重和關愛。除了充滿人性化的展廳設計,陜歷博秦漢館還以一場場線下教育活動助力殘障學子的美育教育。
去年8月至今,已經有400多人參與了陜歷博秦漢館組織的無障礙線下教育活動。這些活動讓殘障群體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溫暖。他們以積極的參與和熱情的反饋,為博物館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們一直致力於提高社會對殘障群體的關注與重視,切實為有需要的公眾提供順暢的無障礙服務,並多次舉辦針對特殊群體的文化體驗活動。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切實惠及殘障群體。”郭瑋璐介紹。
陜歷博秦漢館和殘聯以及多所特殊教育學校探索合作,針對不同殘障群體的特點定制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線下活動。5月開始,活動將陸續上線。
數字無障礙 線上傳播
作為在全球範圍內有影響力的考古遺址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已累計接待觀眾1.5億人次。為了讓包括殘障人士在內的更多海內外觀眾擁有優質的文化體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科技與文化相融合,探索出線上傳播的新方向。
2016年,多部委聯合印發《“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在這一行動計劃指引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等機構展開闔作,積極推進文物資訊資源的開放共用,推出一系列創新性的數字無障礙項目。
“我們推出了4個重點項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農茜介紹,這些項目不受時空限制,可將博物館文物藏品的豐富內涵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感興趣的觀眾在各自國家就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大豐富了人們的參觀體驗,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秦兵馬俑數字教育項目”立足專業角度解讀文物。項目已推出3期,完成14個主題模組內容,線陳情問量超過12萬人次,覆蓋美國主要城市。
“秦陵兵馬俑雲上課堂”通過Zoom、YouTube等平臺開展線上直播和錄播教學,採用多種無障礙設計確保課程的包容性。
“秦兵馬俑海外實景課堂”針對海外華裔青少年,以實景直播和短視頻微課兩種形式,確保聽障學生能充分參與學習。項目已覆蓋近500所學校,累計播放量達2萬餘次。
“VR雲遊兵馬俑”讓觀眾可以用電腦、手機或VR設備,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殘障和特殊需求用戶也可以通過多項無障礙功能獲得獨特體驗。
美國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南希·沙利文2022年開始使用“秦陵兵馬俑雲上課堂”。“看到孩子們專注地‘修復’兵馬俑,並能了解中國歷史,我深受感動。”南希·沙利文説。
從環境無障礙到資訊無障礙,再到情感無障礙,無障礙的理念引領著博物館人不斷探索教育服務的多種方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資訊無障礙方面的有益嘗試,讓更多人共用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吸引許多海外受眾了解中國文化。(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王宇晨)
來源:群眾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