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文物科技創新、世界灌溉工程遺産、“考古中國”進展、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第四屆長三角文博會、上海國際童書展、第六屆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第3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十八屆中...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湖北沙洋城河遺址、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4項考古最新進展,是“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
這3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水下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了我國近年來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現代沉艦考古的重要進展,對於推進水下考古技術研發與突破、甲午海戰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以及展現...
陜西省寶雞市的社火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其社火臉譜在構圖、勾畫、塗色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譜式。社火臉譜在構圖手法上著重于前額、眼、嘴、鼻等部分的變化,以象徵寓意的圖案,勾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特殊標...
揚州剪紙是江蘇省揚州市文化藝術的一項重要組成內容,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致,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以英雄詩史《格薩爾》核心內容為表現對象,融刻石技藝和傳統繪畫為一體,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再現了格薩爾王及其嶺國眾將士為民造福、不畏邪惡、英勇奮戰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格薩爾彩繪石刻...
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揚州市廣陵區揚州清曲傳承發展研究會獲得揚州清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歷史沿革 揚州清曲起源於元代的“...
津門法鼓是天津市的一種地方傳統音樂舞蹈藝術,以老會或聖會的表演形式出現。據傳,最早的一個法鼓團體即是大覺庵金音法鼓會。法鼓會樂器由鼓、鈸、鐃、鉻子、鐺子等組成,而以鼓為主,居於樂隊的中央;鈸左鈸右,各...
苗族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雷山縣申報苗族鼓藏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最新動態
News文化資訊
Information文化觀察
Observation考古發現
Archaeology申遺保護
Heritage文化人物
Literati演出資訊
Performance